中国雕塑家个案研究———我的导师李象群(雅昌艺术网)

中国雕塑家个案研究
                           -------------------我的导师李象群
      记得第一次见到李象群这个名字是在九八年我上鲁美附中的时候,当时的我对雕塑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只记得一次翻开一本<<美苑>>杂志的头一页便看见一张严肃的面孔,旁边用小字写着李象群。当我看到彩图部分先生的作品时我就被吸引了,八年后我便成了李象群先生的研究生。
     不能不提到我第一次见到他时的感受,那时他站在798工作室的门口的台阶上,依然是八年前我在书上见到的那张严肃而有神的面孔,难免让我有些紧张。后来想想这种紧张不仅来自于陌生或仰慕,还有他身上所散发的气,这是一种文人的孤高深凝的气势,不由得向你扑来将你从他身边压得很下推得很远。直到现在我见到他时这种感觉仍然存在,以至于在给他打电话前仍然思考再三,当以最快和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将事情说清楚。过多地对先生的描述颇有犯上之嫌,无尽的恭维亦会削弱我对他的尊敬,故,止,于此。
      我的导师李象群是名人,书籍、媒体对他的介绍都很多,作为他的学生对他及他的艺术的分析学习是必需的,我不指望读透他的艺术的全部,但我需要讲出一个我眼中的李象群先生。茫然与不知所措交织,翻开手中他的画册,看到许多我拜读多次的作品,且就从李象群先生身兼的两种技能说起吧。
极强的写实能力
      李象群先生是鲁迅雕塑系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当时的哈尔滨的美术考生同学中他的才华已是小有名气。鲁美雕塑系沿袭苏联一脉并由系中元老的努力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十分注重写实基础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素描和雕塑两方面都要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艺术处理能力。由这个体系训练出来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写实素质,李象群先生又是这样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上本科时我见到过李象群先生在校时的一张素描,这张画现在还挂在雕塑系三楼的走廊里供现在学生欣赏学习,这是一张坐卧的女人体(图1),用的是当时教学要求的苏派绘画方法,这幅作品的画风猛烈且将微妙尽藏其中,情感的挥洒之中有着极强的理智处理。最吸引我的是他对于暗部的处理,这张画暗部主要集中在大腿一段,起初近看时感觉就是大笔涂抹既没有什么立体感也没什么细节,可离远看时却全然不同,这一段不但处理得十分浑厚饱满,而且层次分明空间强烈。仔细上前分析才明白,虽然这部分没有很强的色调差异,但李象群先生将轮廓线作为重点,使之穿插分明,虚实得当,并将笔触的疏密繁简和线的走向利用起来加强塑造的力度。从这张画中不但可以看出他的功底而且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思考及探索表现方式时所作出的努力。这为他的雕塑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就连现在他给我们讲课时也十分强调绘画对雕塑的帮助。李象群先生当时在班中最小也是艺术感受最好的一个,在当时雕塑大的苏联方向教育下他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欧洲。他开始研究罗丹和布德尔,他在写生时一边对着模特一边将画册摆在旁边,这种极聪明的训练方式既可以避免教学中口授的误传又可以凭自己的判断看到大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虽然这种方式在当时是不被提倡的可他还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寻找着自己的方法,以致他在毕业创作时使用了罗丹式的处理手法创作了一尊冼星海的雕像。不知是兴趣的转移还是表达的需要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古希腊,直到今天他的写生作品还是属于这一范畴的。他的写生作品极其深入,将模特的轮廓线处理的既单纯且连贯,将形体的主要转折线强化出来将细节全部压到其所属的大面中,使型体显得饱满通畅。他雕塑表面的光滑并不是抹出的光而是由一个点一个点做起,一个点一个点连出的饱满。这种饱满有着极大的内涵,虽效果利落单纯,打上光时却是细节丰富转折变化微妙,就像罗丹给哥赛尔讲述希腊雕塑奥妙所在时那样,在烛光映照下所有的精彩展现在你面前了。
完美的未完成性
      可能很多人没能看出李象群先生写生的奥妙,但却折服于他的名人肖像手法的洒脱,帅气的衣纹,认为他创作时一定是极其激动,精神亢奋,才会得到这些“神来之痕”。甚至有人说他对待雕塑就像一个持刀的暴徒。这似乎就更加误读李象群先生的这些作品了。任何强烈都需要极大的舍弃和提取,而这种取舍之法又赖以极熟之功,这是在他经过严格的深入的写实训练后将重点谙熟于心后的一种挥洒。这种挥洒实际上伴随着细腻的安排和极大的理智。他的塑痕主要是体现在对衣纹的处理方面,在这里已看出李象群先生之前的训练和探索都在为他不停的输送营养,这些塑痕既有苏联式的豪放又有罗丹式的湿润柔情更有希腊式的单纯与顺畅,有人说李象群先生学曼祖,但就我看来他是在探索过程中与志同道合的苏加诺.曼祖会师了。他所塑造的衣纹遵循着严格的绘画规律,大的黑白灰、疏密、虚实,这种细腻的安排虽呈现一种未完成性,但却不由得你在上面加上一刀抹上一下。并且这些塑痕看似随意但必须要统一于大的趋势下,这种趋势是由微妙的人体刨面的特征决定的,使任何一块泥不得无组织的乱跑,必须为大的形体转折出力,形成一个大的有机系统,按照形体饱满和接光放光的原则提炼每一个棱角抹下每一片调子。并且这些塑痕既要体现出衣纹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下面人体的特征提示人体的结构,以使人们得到视觉上的舒适性。因为人们在视觉上都有经验性和惯性,对人体的特征有着天然的记忆和感受。这种视觉规律不管在塑造什么样的衣纹时都要不同程度的得到尊重。如人们感觉男性胸脯是平坦的那么在这部分就要尽显平坦开阔的感觉,不宜多加细节或过多描绘衣服的特征。又如人们知道大臂与小臂的连接处是弯折的地方所以如果胳膊上出现袖子折痕那么这个地方的一定是最清晰强烈的,如虚实强弱处理不当就会感觉胳膊是折的,还有人们知道后背分左右两扇中间有一个沿着脊柱的低谷区,那么衣纹就不能只做一大片平坦的面,就要在中间画上一刀,这样既提示了人体结构特征又在找型过程中有所帮助。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李象群先生不但熟悉的掌握了这一点更巧妙地在他的创作中将它发挥到极致。在他的作品《郭沫若》(图2)、《冼星海》(图3)、《毛泽东》(图4)、《邓小平》(图5)等中都可以品读出这些。
永恒的剧烈运动
      雕塑可以说是由形体占据的空间,如何安排形体就是形式的问题了,形势是雕塑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对它的重视和研究是历代雕塑家都非常重视的。李象群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也颇有讲究,如他的作品《永恒的旋转》(图6)中扔铁饼的女人即呈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强烈动作又给人一种稳定的静止感,这是一种瞬间的永恒可是并不寂静,其内部包含了许多抗争着的力。在这里他将轮廓单纯化并从中找到许多平行线和有秩序的因素并将他们规整起来形成一种横竖垂直的建筑感将剧烈的运动凝固在其中 。这里就出现了李象群先生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抽象因素的运用。
点线面的价值---------点
      在李象群先生给我们上课时非常强调点,要把雕塑中的所有点连起来,以此来达到通畅和饱满。在我理解来,这种点的联结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形体上不断的划刨面,是任何一个剖面都要单纯通畅并找到挝闱中力的集中点。
点线面的价值---------线
     线在李象群先生的作品中的作用非常之大运用也非常独到,尤其是直线在他的雕塑中作用最大。大至有两种用途,其一是直接体现在雕塑表面的直线如轮廓线、划在表面的线、以及竖直的衣纹。这些直线对视觉产生视觉引导作用,使雕塑看起来笔挺结实,可以说这些表面的直线是对雕塑起到视觉上的支撑作用的。其二就是无形的却在雕塑造型时所安排的遵循的直线,也就是他经常说的找型时要看延长线,划垂直、平行线。这些线可以梳理本来零散的细节形体,使整个雕塑的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水平与垂直交错的建筑感,这便是永恒的秘密所在。这便也不难理解为何《冼星海》的飞扬围巾与衣襟底沿是平行的,而《郭沫若》的支撑腿内侧为何用一刀使之垂直地面的,等等。除这之外,直线在他手中还有构图、停止、启动、连续等许多的作用。
点线面的价值--------面
      清楚了李象群先生对点和线的应用便不难发现他雕塑中面的奥秘与作用,所谓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面在他的雕塑中即十分的单纯又囊括了好多微妙的细节,正是这些面囊裹着体量,塑造着光影,看似不经意而为之的平面却是他苦心经营的成果。
      李象群先生在雕塑中对抽象语言的运用与创造还远不止所述之尔尔,如我最喜欢的他的雕塑之一《矛盾像》(图7),其中除了头像以外任何一部分截取下来都是一段完美的抽象形体。他是如何从客观物象到这些完美的形体的,我没有办法完全说清,只是喜欢,或许今后的学习会带给我答案。
后现代的涉足
      人们常把李象群这个名字与具像写实雕塑联系在一起,但李象群先生也有许多后现代方式的尝试,将写实雕塑作为整个作品中的有效要素而非艺术品的全部意义的承载,利用特殊的组合传达出这个作品之外的含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将由他制作的邓小平雕塑的小稿的头像截取下来并安上底座还翻了一百个左右,将他们紧挨着的排成一个长方形的阵势。这是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清晰的模糊感,这是一种伟人的唯一与批量的矛盾,权威与民主的思考,更加缩短了我们与伟人的距离。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多角度的李象群。
      当今的中国艺术界可谓是花团锦簇,气象万千,此中诸君麟潜羽翔各显其长。智者为我们设下一个个无解的迷局,开着睿智的玩笑,在收获我们的意外的同时将艺术引向点子的竞赛。策略家在审时度势,数落着诸多厉害,将各种关系纳入计划并玩弄于鼓掌之上,把艺术本体的含量降低、使其成为运作流程中微小的一环。圈外的文化人也不时参与进来以先知的身份和奇怪的理论稀释着艺术的本体并不断的挑逗艺术的现有规则。年轻人更是难以摆脱对时代的依赖,任何继承在他们身上都有难度。传统概念中所谓的手艺、技术已是末末之选。我们不可否认这些现象所构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大的形势是蓬勃发展的,然而物壮则老,兵强则折,看似生机盎然的东西背后必存在着极大的缺憾。
      从最早百花齐放政策的提出到表达方式的非界定性自由,从艺术的学术化到艺术的庸俗化,都给了人们若干投机的借口,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尊严性和技术训练流程乃至评价标准都在被不断的消解并存在丧失的危险。艺术的语境在扩大,但这种扩张不是单纯的扩大而是脱落式蜕变式的扩大。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自由表达的同时又能为艺术史的健康发展作些什么呢?

      李象群先生作为中国具象写实雕塑的代表人物,在多元冲击下的中国艺术界,具象写实艺术不景气的今天,他却将我国写实雕塑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对于雕塑语言的创造性不但印证了具象写实雕塑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而且给了我们以极大的信心和鼓励。不知李象群这面旗帜会号召起多少像我一样的人,还会在雕塑界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或许在他今后的创作中才会揭晓。
      最后,还希望我的导师原谅我对您的妄自分析和对您艺术的误读。



                                                                马文甲 
                                                                    于将府文化艺术区工作室